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笑谈岁月流转!

自袁绍穿越至这个世间以来,仿佛命运之轮便驱使着他不断投身于战火纷飞之中。日复一日不是正在征战沙场,便是奔波在前往战场的路途之上。如今终于暂时无战事,袁绍便生出此许久未有之感。

于是郭嘉、田丰等人闻知天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匆忙赶来向袁绍请教接下来应当采取何种对策以应时局。然而,面对众人急切的问询,袁绍却表现得异常淡定从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时机尚未成熟,诸位稍安勿躁,静心等待即可。”

新春佳节刚过,大地渐渐从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迎来了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耕时节。对于袁绍而言,此时此刻,与其卷入无休止的杀伐争斗,倒不如专心致志地致力于领地内的发展建设。毕竟,安居乐业、民生富足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安心发展他不香么?打打杀杀又能带来多少真正的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引进了先进的曲辕犁技术,袁绍所辖四州之地今年的春耕工作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方面,相较于往昔都有着云泥之别。这种新型农具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提高了耕作速度和土地利用率。因此,百姓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冲天,原本荒芜废弃的万顷土地纷纷被开垦成肥沃富饶的良田。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又喜悦的景象。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且说那长安城之中,王允因其诛杀国贼之举而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首要功臣。自然而然地,朝廷对其不吝嘉赏之词,广大民众亦是赞不绝口。然而,随着荣誉与赞扬如潮水般涌来,王允的心态逐渐起了变化。

起初,王允或许只是略微沉醉于这突如其来的荣耀,但渐渐地,这种沉醉演变成了飘飘然之感。他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越发漠然。无论是面对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他皆视若无睹,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与看法。

曾经那个谦逊有礼、广纳谏言的王允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居功自傲之人。每逢群臣集会之时,往昔的他总是会与众人推心置腹地交流,共同探讨应对时局的权宜之计。可如今呢?他却只是正襟危坐于高位之上,面容冷峻,毫无和颜悦色可言。如此一来,原本对他满怀敬意与拥戴之情的群臣们,心中亦不禁生出一丝隔阂。

久而久之,群臣们发现王允已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人。曾经的信任与依赖逐渐被失望所取代,他们不再像从前那般极力推崇和拥护这位昔日的功臣。而王允本人,却依旧沉浸在自我膨胀的世界里,浑然不觉自身的转变已经令他失去了人心。

而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妥善安排和处置其旧部这一关键问题上,表现得犹豫不决且反复无常,其态度更是极其轻率,毫不慎重。起初,王允心中曾萌生出一个想法,那便是欲要将董卓的所有部下统统予以赦免。就连吕布也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王允采取这一宽容之举。然而,没过多久,王允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并当着众多大臣之面振振有词地解释道:“其实啊,这些人原本并无罪过可言。他们之所以会追随董卓,实在也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罢了。毕竟当时他们只能听命于董卓,因此才犯下诸多过错。但倘若我们此刻贸然给他们强加上那些所谓‘恶逆’的罪名,然后又特意去赦免他们,恐怕反倒会令他们心生猜疑和恐惧之情,以至于心理上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故而,单纯地赦免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并不能成为让他们安心的上策。相较而言,倒不如让他们接受应有的惩处,或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就在此时,吕布又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即打算将董卓生前积攒下来的大量财物拿出来赏赐给诸位公卿以及军中将领们。岂料,这个提议同样遭到了王允的断然拒绝。一直以来,王允对于吕布都心存轻视之意,仅仅将他视作一个工具人而已。而吕布呢,则始终觉得自己在铲除董卓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常常自我吹嘘炫耀。眼见自己的种种提议均未得到王允的认可,吕布心中自然极为不满,渐渐地便与王允产生了隔阂,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