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看着项羽,目光中满是期许与恳切:“籍儿,大丈夫能屈能伸,参军入伍并非忘却楚国,而是卧薪尝胆,以待来日。”

项羽思索良久,缓缓松开拳头,咬咬牙道:“叔父,侄儿愿听您的安排,前往参军。”

项燕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可那欣慰背后,仍藏着对楚国深深的怀念与无奈。

项燕微微颔首,语重心长地说道:“籍儿,你可知那蒙恬,戍守长城,令匈奴不敢轻易来犯。他麾下之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你若投身军旅,当以他为榜样,学习其领军之道,兵法谋略。”

项羽眼中闪过一丝不服气:“叔父,那蒙恬不过是为虎作伥,我若参军,定要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日后与他一较高下。”

项燕轻轻摇头:“莫要轻视蒙恬,他确有大才。你初入军营,需得隐忍低调,广纳贤才于麾下。

再者,那扶苏在大秦中推行科举,意在选拔贤能,不论出身。

此策一行,大秦人才济济之势渐成。你在军中,也可留意这些新晋之士,或可为你所用。”

项羽心中暗自思忖,嘴上却道:“科举?这大秦的制度,能选出什么真英雄?我项籍只服有真本事之人。”

项燕拍了拍他的肩膀:“籍儿,莫要偏执。科举虽非尽善尽美,但也能让大秦挖掘出不少被埋没之辈。

你当开阔眼界,在这大秦的风云变幻中,寻得我们项家的生机与出路。”

项羽深吸一口气:“叔父,侄儿明白了,定会在军中相机而动,不负您的期望。”

项燕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侄子眼神中充满着慈爱,但那眼底却是更深的悲哀。

楚国将不复复国的可能了。

于此同时,在颍川的一处静谧山谷中,张良身着一袭素色长衫,静立在溪边,望着潺潺流水,神色落寞。

他身旁的一位老者轻声问道:“子房,你仍在苦思复国之事?”

张良微微摇头,长叹一声:“韩已亡许久,如今大秦四海升平,政令畅行,百姓渐安。我虽心怀故国,可复国之路,实难寻觅。”

老者微微点头:“子房智慧过人,当能看清这天下大势。嬴政雄才大略,其推行的诸多举措,让大秦根基稳固。

且扶苏推行科举,更是为大秦广纳贤才。”

张良苦笑:“我曾散尽家财,雇力士刺秦,以为能挽狂澜于既倒。然如今看来,不过是蚍蜉撼树。科举之制,确能使大秦朝堂人才辈出,国力愈发强盛。”

他顿了顿,又道:“我游历四方,见大秦治下,商贸繁荣,道路渐通。百姓虽仍念旧国,却也在秦制下开始新的生活。

那项燕与项羽叔侄,在会稽亦知复国无望,项羽已打算投身秦军。”

老者叹道:“如此,子房也当放下执念,为己身谋一出路。”

张良沉默良久,缓缓道:“我或可效仿陶朱公,隐匿于世,或可另寻明主,只不再以复国为念,韩国之兴,恐只能待后世机缘了。”

言罢,他洒下手中一把落叶,任其随溪水飘远,似也将心中复国的梦想一同放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