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当真不同意就没有留在世间阻碍大秦的必要了。”扶苏一改往日的仁和。

嬴政微微点头:“好,朕给你足够权限与时间,你放手去做。朕相信你有此能力,莫要让朕失望。”

扶苏领命而去,自此开始在咸阳城中广邀儒士,其中不乏对新事物有好奇与接纳之心者。在一次次的论道讲学中,扶苏引经据典,讲述大秦之宏伟蓝图,阐述新事物对百姓对国家的益处。起初,不少儒士强烈反对,与扶苏激烈争辩。

“公子此举是对儒家正统的亵渎,印刷术使文字泛滥,绝非圣道。”一老儒士愤怒地说道。

扶苏坦然回应:“长者此言差矣。印刷术可使更多百姓习得文字,领悟圣学,若百姓皆愚昧无知,儒家之道又如何能广传世间?此乃儒家教化万民之新途。”

在扶苏的不懈努力下,渐渐有一些儒士开始转变观念,他们看到了杂交水稻若成功推广能让百姓饱腹,看到了印刷术传播文化能让儒家思想深入更多角落,看到了大秦在新事物推动下的无限潜力。这些儒士与扶苏一同重新梳理儒家学说,将对大秦变革有利的思想进一步发扬。

然而,仍有部分顽固的儒士,他们坚守旧制,结成小团体,妄图抵制扶苏的变革之举。他们在咸阳城中暗中散布谣言,声称扶苏篡改儒家经典,是大逆不道之人,欲蛊惑更多人反对新儒家思想。

扶苏得知后,并未慌乱,而是决定正面应对。他在咸阳宫前设下公开讲坛,邀请所有儒士及城中百姓前来聆听。

讲坛之上,扶苏高声说道:“诸位,儒家之道,本就应顺应时势,为民谋福。如今大秦处于变革之际,新事物层出不穷,若一味抗拒,岂是儒家所为?”

说罢,他命人抬出几筐饱满的杂交水稻,“此稻,将为大秦百姓带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可使饥馁之人饱腹,此乃上天之恩赐,亦是儒家民本思想之体现,为何要拒?”又拿出印刷好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因印刷术可大量复制,能让更多人学习儒家思想,传承圣人教诲,怎会是文字泛滥?”

台下百姓纷纷点头,而那些顽固儒士则面红耳赤,却仍强词夺理。此时,一直支持扶苏的儒士们也站了出来,与他们展开激烈辩论。

面对那些冥顽不灵、仍在强词夺理的儒士,扶苏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深知,若不能果断处理,这些人将会持续扰乱大秦的变革进程,动摇民心。

扶苏威严地说道:“诸位,大秦正走在革新图强之路,新事物乃大秦兴盛之关键。你们既为儒士,当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多数贤达已明变革之理,而你们却执迷不悟,仍散播谣言、抗拒变革,此乃陷大秦于不义,阻百姓之福祉。”

说罢,他转身对身旁的侍卫下令:“将这些顽固不化、蓄意扰乱大秦根基之人,带离咸阳城,流放至边疆之地,令其在艰苦之地反思己过。若有再犯,绝不轻饶!”

侍卫们领命而上,迅速将那些儒士拘押。台下百姓见状,皆惊叹于扶苏的果敢与威严。经此一事,咸阳城中的反对之声逐渐平息,新儒家思想得以更顺利地传播与发展。

在之后的日子里,扶苏带领着支持变革的儒士们,进一步完善新儒家学说。他们将大秦的律法典籍与儒家思想结合,编写成通俗易懂的读物,通过印刷术大量发行,使大秦百姓既能学习儒家道德规范,又能知晓国家律法,提升了民众的素养与守法意识。

同时,随着杂交水稻的试种成功并逐步推广,大秦各地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们丰衣足食,对大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日益增强。军器坊打造的明光铠与陌刀全面装备精锐部队。来自草原的损失不再惨重。

而在文化领域,新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相互交流融合,在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推动下,大秦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地学府林立,学子们诵读着融合了新思想的典籍,为大秦的未来储备着源源不断的人才。

嬴政看到这一切,深感欣慰,对扶苏的成长与成就更是赞赏有加。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