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秦上下一片忙碌景象。试种水稻的田地里,农官与百姓们日夜守护,精心耕耘,期待着那神奇的种子能带来丰收的喜悦。
军器坊中,工匠们在能工巧匠的带领下,日夜赶制明光铠与陌刀,炉火熊熊,锤声阵阵。秘密营地内,被选中的精锐们在特种作战指导下,刻苦训练,磨砺身心。
然而,矛盾也逐渐滋生。民间一些文人墨客对印刷术与造纸术的限制颇多不满,私下颇有微词,尤以儒家最盛。
一日,嬴政在御花园中踱步,新任的中车府令赵立在旁侍奉。
“陛下,如今民间对纸与印刷之规颇有怨言,臣恐长此以往,民心不稳。”赵立轻声说道。
嬴政停下脚步,望着远方:“朕之目的,只为大秦昌盛,然各方利益难以周全,当如何是好?”
“陛下,或许可适当放宽限制,加强引导,而非一味严管。”赵立小心翼翼地提议。
“再看吧。”
嬴政沉思良久,心中似有了计较,对赵立吩咐道:“传扶苏来见朕。”
不多时,扶苏匆匆赶来,行礼后问道:“父皇急召儿臣,所为何事?”
嬴政看着面前英气不凡的扶苏,缓缓开口:“扶苏,朕欲在大秦推行诸多变革,然儒家诸多言论对朕之决策颇有阻碍。你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又心怀天下,你对现在的儒家有什么看法?”
“父皇,现在的儒家已经在阻碍大秦的发展了。”扶苏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好,朕想要你另立儒家。”
扶苏面露疑惑:“父皇,儿臣不明白,儒家之道传承已久,如何另立?”
嬴政踱步说道:“朕并非要你摒弃儒家根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这印刷术传播文化,本是利国利民之举,儒家却因循守旧,抗拒变革。
你可倡导儒家之仁政爱民、礼义道德与大秦之革新图强、依法治国相融合。新儒家当支持新事物在大秦的发展,为朕之大业凝聚人心,而非处处掣肘。”
扶苏思索片刻后,神色坚定道:“父皇,儿臣明白了。儿臣定当努力,尝试构建这新儒家学说,使其成为大秦兴盛之助力。
儿臣以为,可召集天下贤能儒士,共商此事,向他们阐明大秦变革之必要,引导他们接受新观念,
在儒家经义中挖掘可与新事物契合之处,比如将杂交水稻视为上天眷顾大秦子民之福祉,是践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契机,让众儒士理解并支持其推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