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化生万物,鸿钧道演天地。鸿钧老祖仰望苍穹,日月轮转,辰宿循序;坐观天气,寒来暑往,阴晴更替;俯瞰大地,草木兴旺,万物丰腴。地道和顺,德行厚重;天道循环,生生不息。

鸿钧老祖还是最喜欢生机勃勃大地,情不自禁地从天上下来欣赏起自己的杰作。经过他的演化,大地一片盎然的生机。广袤的平原之上绿草如茵,百花散落其间,争奇斗艳;微风拂过,草浪翻滚,如同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高耸的层峦之巅云雾缭绕,树木耸立;细雨飘飞,碧叶凝翠,万千绿色仿佛在流淌的碧玉落入大地。溪水淙淙,江河奔流,湖波荡漾,海浪汹涌,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鸿钧老祖忽然想起三十三天外还住着小哥仨呢,于是把他们叫下来一起欣赏这美景。有人问这小哥仨是谁,这三人就是盘古精气所化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哥仨这些日子在干啥呢?这哥仨在三十三天外鸿钧老祖讲道、悟道,观摩鸿钧老祖从混沌演化出来的三千大道呢。哥仨看到眼前的美景更是新奇不已,赞叹着师傅无限道法。

然而好景不长,很多地表析出了大量的盐碱,树木花草渐渐地失去了勃勃生机。正在赞叹的小哥仨有点莫名其妙,扭头看向这在捋着胡子的鸿钧老祖。老祖开始也是一愣,然后立刻明白了缘由。便把任务交给了三清,这小哥三听明白之后立刻动了起来,就有了我们接下来讲的“海咸河淡”。

我们先从“海”说起。海,形声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从水,每声。在金文中其字形左边为水,说明和水有关,表示河流;又见一个“每”,和母亲有关。为什这样说呢?我没来看看“每”字。“每”字的本义是指头上带有笄(jī)饰的成年女子。女子就要出嫁生儿育女。由此可见,海为水之母,意思是海洋是所有水的来源。海的本意是非常大的水域,这里指的是今天所说的整个海洋。《说文解字》中说:“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所谓的“天池”,主要讲的是海的水域之大。海原本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后指小于洋的水域。《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这句里的海指的是海洋。

“咸”,我们这里说的这个字在古文里是“咸”字,和“咸”是合并字。我们先说“咸”,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其右部是“戌”,左下是“口”(读音wéi,记住这不是当嘴讲的口)。“戌”是斧钺一类武器的象形,代表的是武器。“囗(wéi)”字,表示城邑,“咸”字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全民皆兵,武装御敌。在古代,战胜之后就可以占有对方的土地,则地之所生、人之所产皆属我有。所以“咸”不论是全民皆兵的角度讲,还是战胜后得到胜利果实讲,字面上都有皆、全的意思。

而“咸”呢?右边的“咸”的意思刚才已经讲了,而左边呢?是 “卤(lǔ)”字,也就是“卤”,指的是卤水,也就是盐水。综合起来,“咸”的意思全部都是卤水的味道。

咱们再说“河”,在古代说到河一般原指的是黄河,后来才不断地引申为河流甚至是天上的银河。《说文解字》里说:“河,水。出焞(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在古代就是黄色的,曲曲折折的。所以最初河指的就是黄河,后来不断地发展,河才代指所有河流。而在这里河,我们可以理解成河流。

“淡”,形声字,始见于篆文,从水炎声。篆文中和现在的字体差不太多。左边是水,表示和水有关清汤;右边的炎,是"啖"的简化,表示吃喝、进食的意思,所以,“淡”表示可以喝进去的水的味道——清汤寡水,没有滋味。

三清在师傅鸿钧的教导下,变幻云雨洗刷大地,用雨水将地上的盐卤冲刷到低洼的大海里,同时将变淡的雨水注入大地之下,用以润化土地,滋养草木。这样一来,大地上的植物们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海咸河淡”说的是: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我们今天不从地球物理方面的解释,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小石磨》的传说故事,大概说是一个神奇的小石磨被贪婪的哥哥偷了藏在船上去磨盐的故事。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在古代,制盐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利润也高。所以古代盐和铁都是国家专营的。那个贪婪地哥哥偷了弟弟那个能够磨盐的小石磨跑到船上磨盐,却忘了让它停下来的咒语。小石磨停不下来,磨出来的盐淹没了那个贪婪的哥哥,压沉了船,最后掉入大海中。最终还是没能够停下来,到现在还在海里磨盐呢。

看着重新恢复生机的大地,鸿钧老祖点了点头,但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回头看见刚刚停下来的小哥仨,才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整个世界能够自由行动的物种就他们四个人!天上没有会飞的,水里没有会游的,地上没有会走的,草坑里没有会蹦的。前没有古人,后没有来者,看天地之悠悠,总计就这四个人——这种感受可谓是旷今绝古,举世无双了吧?

咋办?开始造吧。这回鸿钧老祖有了帮手,小哥仨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神奇的动物制造之旅——就有了接下来的“鳞潜羽翔”。

我们从“鳞”开始。“鳞”从其字体结构来讲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鱼”代表的是物种;粦(lín),是磷的异体字表示闪烁的磷光;所以“鳞”的意思是密集覆盖在鱼类身上、光滑闪亮的薄片状护甲,有时也代指有鳞甲的动物。

“羽”,象形字,甲骨文就已经出现。字形像两根鸟羽的样子,每根一根羽毛,都有一根主干,两旁长满了羽绒状的东西。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羽”描绘的是鸟的翅膀。无论哪种理解,羽和翼是不可分的,鸟儿有羽毛才能飞行。所以“羽”本义就是羽毛,后来“羽”代指翅膀。这种解释更加合理。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昆虫也靠翅膀飞行,于是从飞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虫类用于飞翔的器官,如《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莎鸡,今云纺织娘。这是说纺织娘振动翅膀发出鸣响。

“潜”,形声兼会意字,始见于篆文,篆文从水朁(cǎn)声。字形中左边的水,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声旁“朁”也有插入之意。所以“潜”造字本义就是进入水中的意思。

“翔”,形声字,从羽羊声。形旁“羽”为就是代表鸟的翅膀,表示翔的本义与鸟羽有关;声旁“羊”,在汉字中通常有"祥"的意思,表示平静祥和的意思。综合起来,“翔”的本意是鸟张开翅膀在天空中安详的盘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