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巨阙,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欧冶子的另外一把短剑——鱼肠剑。据说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姬姓名僚。而非姓王名僚)。听说吴王僚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将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在将鱼送到王僚面前时,趁机刺杀了他。这个故事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可以查到,那把锋利的短剑就是鱼肠剑。

由于这几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名动当时。而也因为剑出伤人,这五把剑的“三长两短”也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剑号巨阙”意思就是宝剑最有名的是巨阙剑。这是鸿钧老祖为我们演化出来的矿产资源冶炼和铸造而成的。

下面“珠称夜光”,宝珠里面最着名的是夜光珠,也就是常说的夜明珠。什么是夜光珠呢?就是在夜里能够自己发光的宝珠。关于夜光珠的记录还是有很多的。但这种能自己发光的夜光珠也只是传说,没有人亲眼见过。

书归正传,我们从“珠”开始解说。“珠”,形声字,始见于战国,从玉朱声。有人说左边的不是“王”字旁吗?什么时候变成“玉”了?在这里说明一下,在古代的玉就是“王”,后来为了和君王的“王”作区分,加了一点把“玉”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说文解字》:“玉,石之美也。”玉就是美丽的石头。

“珠”由“玉”和“朱”组成,玉代表美丽的石头,而“朱”表示的是丹丸。二者结合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球状的宝石。《说文解字》:“珠,蚌之阴精也。从玉朱声。” 这里的本义是指蚌壳体内所生的珍珠。《春秋国语》:“珠以御火灾是也。”后来引申之亦可指似珠的宝石。这里指的是珠状的宝石。

“称”在这里读作“chēng”《唐韵》:“称,音爯(chēng),知轻重也。”《说文解字》:“称,铨(quán)也。春分而禾生,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数十二秒当一分,十分为寸,其重以十二粟为一分,十二分为铢。故诸程品皆从禾。” 《集韵:“称,权衡正斤两者。俗作秤。”后来引申为称呼,号称的意思,再引申为称道,赞颂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夜光”,也就是夜光珠或夜明珠。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就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被封为隋地的侯爷也就是隋侯,在出访的路上救了一条受伤的蛇。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看看这蛇使用自己修炼出来的宝珠来报恩了。这是关于夜明珠的最详实的记载了。

《淮南子》上也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子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

据说啊,龙天生就有一颗小珠,慢慢地越养越大,所以有狮滚球、龙戏珠的故事。传说世界上有好多有灵性的动物也修炼,练成了“内丹”,也就是所谓的“珠”。蛇修炼成了有珠,蟹修炼好了有珠,大鱼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语"鱼目混珠"吗?龙珠,我们没见过。那有人说:鱼和螃蟹都很常见,我咋没见过鱼和螃蟹的珠子呢?关键现代人没时间哪。蛇、螃蟹、鱼,等不到成精就都让我们这些人吃得差不多绝种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事实上蛤蚌的珠含有荧光物质,经灯光照射后才有荧光,持续时间很短,最终不能自动发光。所以,夜光珠也就是夜明珠都是各种精怪吸收月亮的精华修炼出来的,起码都得几百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了。不是普通的珍珠所能比的,能不珍贵吗?

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矿物质,而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他们的命根子。据说真正的夜光珠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没有100瓦也差不太多。历史上有个大军阀孙殿英盗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据说就托人送给蒋介石了。这种夜光珠,属于宝石一类的棱面晶体矿物,可以反光但不能发光。

“珠称夜光”说的是宝珠中最宝贵的是夜明珠。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鸿钧老祖不仅演化出金玉东矿藏,更演化出更多的矿产资源和奇珍异宝,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这两句不仅仅讲的是字面的意思,在“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基础上,更重点说明大地之上孕育着万万千千的矿产资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