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道——地势和顺,厚德载物。厚重的大地吸纳了盘古身躯,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丰富的物产,给大地上的生灵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鸿钧老祖辛苦的演化之下,广袤无垠的大地之内随着岁月的流逝,物产凝聚,矿脉沉积。上一讲我们讲了鸿钧老祖演化出世上最为贵重两种物产——金玉。但这两种只是物品的代表而已,鸿钧老祖还在大地之中演化出更多的矿藏——金属还包含着丰富的铜、铁、锡、铅、银等等,物产还有丰富的钻石、夜明珠、水晶等等。这些物产为了将来人类文明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接下来看看鸿钧老祖还演化出什么矿藏呢?下面就会提到新的矿藏——铜、锡,还有夜明珠。下面我们就来到了“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到这里有人会问,不是在讲鸿钧老祖演化万物物产吗,怎么突然转到人铸造的宝剑上去了?这里要说明一下,最初的宝剑主要是由铜和锡按照相应的比例配置铸造而成的,而铸剑用的铜和锡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

我们再说回“剑号巨阙 ”,我们从“剑”字开始讲起。

“剑”,始见于西周金文,是典型的形声字。周代金文的“剑”是从金、佥(qiān)声,写作 “鐱”。到了小篆,声旁“佥”移至左半部,右部改用“刀”作形旁,与现代字形相同;部分篆文与汉碑隶书作“劒”。到了楷书就将“刀”写成立刀旁“刂”,左半部根据草书简化为“佥”,《说文解字》:“劒,人所带兵也。从刃佥声。剑,籀文劒从刀。”剑的本义指随身携带的双面有刃的长条形兵器,始创于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由此可见,剑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展起来之前,剑都是由铜和锡比例配制而成成的青铜铸造而成的。

剑,最初是战场上重要的兵器,最初剑的尺寸都很短,所以有“短兵之祖”的称誉。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剑的尺寸也逐渐加长,因为其修长的形状,后来又有了"百兵之君"的美称。随着武器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剑也逐步退出了战场主兵器的舞台。但由于其形状秀美,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从皇帝到文人都喜欢佩剑以显示身份。

在此也摘抄一段对剑的描写: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说完了剑,我们再继续说“号”。“号”会意字,有两个读音读做háo与hào,字也有两个来源。其中一个字形和简化字一样,在篆文中其字形从口,从丂(拐棍儿),表示被拐棍打得张嘴大声哭叫的意思。《说文解字》:“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说的就是其本义——大声痛哭。

号的另外一个字形为“号”,读做háo,这是个形声字,从虎,号声。从字形上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其本意就是老虎呼啸的意思。《说文解字》:“号,呼也。” 这里的意思也同样是大声呼叫,只是发声的主体和原因不一样而已。

后来由本义引申为召唤,由此再引申为号令、 命令、发布命令。在这里读音就变成了hào。由本义还引申为扬言、宣称。由号令义引申为称谓、给以称号、名称,由名称义引申为别号(本名以外的称谓)。由号令义还引申为记号、标志、口令、暗语。由动物鸣叫义引申为管乐器,如现代的军号、圆号。

接下来我们来解说“巨阙”。巨阙是剑名,是战国时期越国着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铸造的五把宝剑之首。巨阙剑钝而厚重,坚硬无比,故号“天下至尊”,其他宝剑不敢与之争锋。

巨阙剑的来历还有一个惊天动地的神话传说。据《越绝书》记载如下: "赤堇(jǐn)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意思是欧冶子大师铸剑之初,天地有所感应。赤堇山破了一个大洞,里面的锡当即破土而出,若耶溪的溪水突然干涸了,大块、大块的铜自己就露了出来,负责将于的神仙过来帮忙把场地洒扫干净,雷公过来帮忙拉风箱,蛟龙从水里跳了出来负责固定冶炼的炉子,天帝都下凡来为炉子添炭加火。这剑铸得可谓是惊天动地,连东皇太一都从天上跑下来在炉子旁观观看铸剑,把天上的精金都投入到炉子里来铸炼宝剑。估计欧冶子铸剑的时候也是压力山大。最终欧冶子在天上神灵的帮助下,竭尽其才智铸造出五把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剑。其中三把长剑,两把短剑分别是湛庐,纯钧,巨阙,胜邪,鱼肠。长剑的头一把就是巨阙剑,其余的两把分别是纯钩剑和湛卢剑,而两把短剑就是胜邪剑和鱼肠剑。

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巨阙剑名字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传说巨阙剑由欧冶子铸成之初,围观的不是众仙人,而是越王勾践和其文武大臣。宝剑(那时候还不叫巨阙)刚刚出炉的一刹那发出一声龙吟。这声龙吟吓坏了给勾践驾车的一匹骏马。那匹失控的马拖着马车横冲直撞,宫内即将乱作一团。坐于露台之上的越王勾践拿起这把欧冶子刚铸成的宝剑,指向了失控的马车,想指挥卫士们阻止。但就在这一瞬间,马车却被巨阙迸发出的剑气砍为两节。于是越王勾践惊喜之下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轻轻一挥,毫不费力地将大铁锅劈成两半,就好像切豆腐一样轻松容易(比喻而已,那是豆腐还没发明出来)。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这也是巨阙名号的由来。

据记载中的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砺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这只是个传说,因为那时全都是青铜器为主,铁器尤其是铁锅还没有广泛的使用。据史料记载,真正开始用铁锅烹饪是从汉朝开始的,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始广泛普及。所以,文中“穿铜釜”是可靠的,铁锅就有点太早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