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震惊和不敢置信的目光中,李淳风风轻云淡的说道。

“那个教授是不是姓孙?”

老刘头先是一愣,继而小心的问道。

“没错,难道您认识孙教授?”

在他眼里,李淳风和孙教授都是有文化的大人物,这些文化人多半都是认识的吧。

李淳风淡淡一笑。

“若是有机会,我倒是很想认识一下这位孙教授,他们什么时间会来这里?”

老刘头想都没想,立即回答道。

“每年的七月间来,一直呆到冬月才走。”

“您这一问,我倒是想起来了,前不久孙教授刚联系过镇上,说下个月就会带队来考察,算起来还有半个月。”

李淳风点点头,不再说话,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老刘头知道的不多,胡巴一又套了一番话,没有套出更多线索。

吃完饭后,众人各自回去休息。

一夜无话。

到了次日早晨,其他客人都起床离去,胡巴一见屋子里没有外人了,这才小心的问道。

“前辈,咱们是留在这里等孙教授,还是先回京城?”

李淳风稍作思考,当即回答道。

“先回京城吧,还有些事情要办。”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这里等,有三个原因。

一是胡巴一他们携带的现金不多,需要回京城把手里的东西销出去,才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后续的事宜。

二来李淳风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才能安心的到处走动。

三则是为了去见雪莉扬,按照原着的剧情,雪莉扬应该从米国出发了。

摸金校尉合则生,分则死,下墓倒斗怎么能少了雪莉扬呢。

胡巴一三人自然没有异议,于是当即收拾行李,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那个年代交通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很多地方连公路都没通。

三人先是在拖拉机上颠簸了半天,又换乘长途汽车,一直到晚上才坐上回京的火车。

经过一天一夜的舟车劳顿,终于回到了京城。

由于胡巴一他们的住处太寒酸,不方便招待高人,于是请李淳风在大金崖的家里先安顿下来。

大金崖的父母已经离世,他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老婆孩子,一个人住着一间四合院,家里倒是宽敞的很。

三人收拾了一间干净的屋子,算是李淳风暂时的住所。

安顿好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解决资金问题。

这次上郡之行,虽然是为了寻找雮尘珠的线索,但顺带的收到了不少明器。

毕竟三秦之地,古墓多如繁星,那个年代倒斗之风猖獗,随便一个古墓里都能摸出不少宝贝。

三人将收获的宝贝清点了一下,按照市场行情,运气好能卖个好几万!

在那个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十年的工资了!

王胖子和大金崖不禁乐开了花,嘴里尽是哈喇子。

三人立即收拾起宝贝,准备去潘家园找买家。

这时胡巴一突然想起一件事,不由问道。

“前辈,那位孙教授既然是京城大学的,那我们直接去大学找他不就行了吗?没有必要再去上郡了吧。”

李淳风轻轻一笑,对此没有作出解释,只是说了一句。

“我自有安排。”

胡巴一闻言,也不好再追问下去。

虽然他心中有疑惑,但在见识了李淳风的高明手段后,已经是心悦诚服。

高人既然这么安排,自然是有深意的,他听从指挥就是了。

其实李淳风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他读过原着。

他清楚的知道,就算他们去京城大学去找孙教授,也会无功而返。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连传呼机都是十多年后才出现的,普通家庭也没有有线电话。

没有及时的联络方式,找人往往需要碰运气。

运气好,对方刚好在家,那就找到了。

运气不好,对方若是出门办事,几天不归的话,茫茫人海上哪儿去找?

而孙教授半个月后会去上郡考察,这是已经确定的信息,只要去镇上就一定能找到他,因此没有必要白费力气去京城大学扑空。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按照原着,他们会再次回到上郡,那里还有一些事情正在等着他们。

说话间,明器已经整理好。

李淳风一时间来了兴致。

“在家里怪闷的,上潘家园溜达一圈,解解闷。”

于是四人一起出门,来到了潘家园。

那个年代监管力度不大,潘家园里都是小商小贩,除了日用杂货外,最多的就是卖古董的。

虽然大部分都是赝品,但其中也不乏真货,很多识货的人都会上这里来淘宝贝。

只不过真货不能当街买卖,买家看中之后,要找个四下无人的安静地方,坐下来慢慢聊。

王胖子熟门熟路,推着三轮车,来到以前卖磁带的摊位,麻利的铺好货物,等着买家上门。

这种买卖是有讲究的,要在一堆赝品里掺杂一两件真品,有眼力的行家自然能看出来,不懂的外行就只能当冤大头了。

过不多时。

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到了摊位前,对货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一个年轻女士指着一只绣花鞋,用生硬的中文问道。

“这个鞋子很好看,我很喜欢。”

王胖子见来了生意,连忙上前招呼,使出浑身解数,将绣花鞋吹得天花乱坠。

“您可真是个行家,这可是当年杨贵妃穿过的,贵妃的干活,明白?”

女人一听就笑了,摆手道。

“no,你说错了。”

“这只鞋很小,是裹小脚的人穿的。裹小脚是南唐五代时期才出现的,直到宋朝才开始流行,唐朝的贵妃是不会裹小脚的。”

王胖子见牛皮被戳穿,倒是一点都不脸红,打着哈哈笑道。

“我是故意那么说的,就是想看看你们是不是行家,果然是行家啊。”

“既然是识货的,那你们也知道这只鞋的价值吧?”

女人和身边的男子商量了一下,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元。”当对方报出价格之后,王胖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

这对年轻男女会说中文,还对华夏的历史颇为了解,应该是学历史的。

但从他们的报价来看,却不是倒腾古玩的老手。

因为这一行也会喊价杀价,买家通常只会出一个低价,卖家再抬价,两边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才会敲定最终的价格。

这只明朝的绣花鞋,按照当时的行情,顶天了也就能卖个三四百元,所以老手出价是不会高于一百元的。

而女人开口就报了个实在价,她虽然能看出绣花鞋的价值,但显然不是玩古董的老手。

心里明了之后,王胖子呵呵一笑,说道。

“您报的价格其实低了一点,不过看在中外友谊的份上,您又是今天第一个顾客,我就破例给您打个折,三百元成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