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墙高大而雄伟,古道悠悠,今日的城外,被一层淡淡的离愁所笼罩。
又是一场送别的场景在此上演。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那哒哒的声音如同敲打在人们心上的鼓点。
此去元城,况弟燕燕,一路保重,有什么事一定要书信联络。
王邑身旁的王舜与王莽,神色凝重,眉宇间透露着不舍与担忧。
四人自幼情谊深厚,如今却因世事无常,不得不面对这揪心的别离。
两人肯定的点了点头,眼眶泛红,却强忍着不让泪水滑落。那眼中的不舍,
最后,王况与燕燕缓缓上了马车,车帘轻垂,回首望了望,嘴唇动了动,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马蹄声再次响起,打破了这短暂的寂静,那声音由近及远,渐渐消失尽头。
王邑、王舜、王莽,依旧久久伫立在原地,目光追随着那远去的马车,直到那身影化作一个小黑点,最终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王舜轻叹一声,打破了沉默:“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王莽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放心吧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
三人缓缓转身,沿着来时的路慢慢走回城内。
天空中飘着几缕薄云,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长安城内依旧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市井间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市街之上,车马粼粼,尘土飞扬,一辆马车缓缓停靠在一座府邸门前,高公子下了马,掀起帘布:,公主府邸已经到了。
刘宓款款的步下马车,看着这眼前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府邸,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自己终于回来了,步入府内。
径直走到后院之中,看见那个亭子,随后坐了下来,摆着茶具身旁的小炉子,烧着炭。
只见刘宓轻提银壶,手腕微转,壶嘴吐露清泉,落入精致的瓷盏之中,激起一圈细腻的涟漪,茶香与炉烟交织,弥漫于亭台之间,连空气都变得醇厚起来,令人沉醉不已。
高公子汇报道:,高阳侯的坟墓已经移好了,还有一件事,公子因为日月思念先皇,刚来信因为过于悲伤去世了。
刘宓眼神中露出一丝悲伤,这个儿子是个感性的人,没想到如此如此思念刘骜而去世,心里面不由得悲痛万分,这种时候已经不是他悲痛的时候。
刘宓整理好情绪,悠悠的开口:,说说看最近的朝中事情。
高公子随即再次汇报:,陛下刚刚继位,就打压了王根王况两名侯爵,但是却册封王莽九锡,朝野震动,这一举动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公主接下来该怎么办。
刘宓喝了一口茶,微微闭上眼睛:“什么都不做,以静制动,观察各方局势,我写几封信交给各家,知道吗?”
如今他们处于弱势,所以有借势,才能反败为胜。
高公子点点头,转头立马去办理。
大门口,高公子刚刚迈出大门,驾驶着马而去。周围的商贩互相点了点头,最后两三名跟过,跟踪他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大司马的府邸内,房间内欢声笑语一片,摇篮里的小王晔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王临,王嬿、王新、王安、王匡几个哥哥姐姐挑逗着妹妹,非常高兴。
王莽在一旁看着也非常高兴。
原涉脚步非常轻地走了进来,低声说:“高公子骑着快马,拿着几份书信,不知道要去哪里。”
王莽点了点头,继续给我盯着,我倒要看看他这回又玩什么把戏。
“高公子的动作有点奇怪,”王莽自言自语道,“刘宓不可能无所作为,她一定在策划些什么。”
宣室殿内。
刘欣看着奏书十分的欣赏这位京兆尹王公仲,真是厉害,字字说到他的心里,以及列举刘骜在世时一些错误,平当还有王嘉,都是朝廷少有的忠臣能臣,要好好重用。
王寰手持一大堆奏书走了进来:,这些都是反对大司马,加封九锡的奏书。
刘欣问到:,这些大概有多少人反对,用谁的文章最出彩呢。
有上百封奏书反对这件事情,其中言语最激烈的,王氏子弟中王闳,以及光禄大夫平当,这两个人,王寰有条不紊的汇报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