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传统与情感寄托的节气,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而深沉的魅力。

对于钟思苓而言,今年的清明却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

钟思苓出生在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自幼便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环境中成长。

城市的喧嚣与忙碌,让她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她对家族的过往、先辈的故事知之甚少。

然而,一封来自老家的信,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她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

信是她从未谋面的远房叔公寄来的,信中提及了家族的祭祖传统,以及希望她能在今年清明回老家参与祭祖仪式的殷切期盼。

这封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钟思苓心中那扇尘封已久的关于家族记忆的大门。

在她的印象里,关于老家的记忆只有模糊的片段:小时候随父母回去过一两次,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着古朴的建筑和热情的邻里。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也渐渐变得朦胧。

如今,这封信勾起了她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家族根源的探寻欲望。

她决定,今年清明,踏上回老家祭祖的旅程。

清明前夕,钟思苓收拾好行囊,告别了熟悉的城市,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路上,窗外的景色从高楼林立逐渐变成了广袤的田野和连绵的山峦。

当她终于抵达那个魂牵梦绕的小村庄时,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回到老家,钟思苓受到了叔公和族人们的热烈欢迎。

叔公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他拉着钟思苓的手,眼中满是亲切与感慨:“孩子,你终于回来了,咱们家族的根可不能断啊。”

在叔公的带领下,钟思苓参观了家族的祠堂。

祠堂里,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泛黄的族谱,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看着这些,钟思苓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畏之情。

祭祖仪式在清明当天的清晨正式开始。

天刚蒙蒙亮,族人们就纷纷来到祠堂前集合。

男人们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女人们则穿着朴素而整洁的衣裳。

钟思苓换上了叔公为她准备的传统服饰,站在人群中,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仪式由族中最年长的长辈主持,他庄重地净手焚香,然后带领大家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礼。

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族人们依次献上祭品,有新鲜的水果、美味的糕点,还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鲜花。

钟思苓学着大家的样子,虔诚地献上自己准备的祭品,心中默默祈祷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钟思苓注意到了祠堂里的一些细节。

墙壁上的壁画描绘了家族先辈们辛勤劳作、开疆拓土的场景;牌位上的名字,有的只是简单的记载,有的却有着详细的生平事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