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晓萱站在国际青少年反霸凌论坛的演讲台上,灯光汇聚,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关注反霸凌事业的人们。

“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在中国偏远山区学校开展反霸凌工作的经历与成果~”。

墨晓萱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通过话筒传遍整个会场。

她详细讲述了在那所山区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从孩子们怯懦的眼神,到破旧的校园环境,再到霸凌事件背后复杂的成因。

台下的听众们静静地聆听着,时而露出惊讶的神情,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当墨晓萱展示孩子们在帮扶机制建立前后的变化照片时,会场里响起了一阵轻轻的赞叹声。

一位来自欧洲的教育专家不禁小声对身旁的人说:“这个年轻女孩做的工作太了不起了,她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演讲结束后,墨晓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

大家纷纷向她提问,交流经验,还有人表达了想要与她合作,将反霸凌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的意愿。

一位非洲的反霸凌组织负责人紧紧握住墨晓萱的手,激动地说:“我们那里的孩子也深受霸凌之苦,你的经验对我们太有帮助了,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

墨晓萱微笑着回应,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回到国内,墨晓萱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位声音疲惫的母亲,她带着哭腔说:“墨小姐,求求你帮帮我的孩子,他在学校被欺负得不敢上学了。”

原来,这位母亲在网上看到了墨晓萱的事迹,便抱着一线希望联系了她。墨晓萱立刻详细询问了情况,得知这是一所位于城市边缘的学校,霸凌问题长期存在,学校却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墨晓萱决定前往这所学校一探究竟。

当她来到学校时,发现这里的情况与山区学校截然不同。

校园设施相对完善,但学生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紧张。

在和校长的交谈中,她了解到学校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来应对霸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监督,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而且,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墨晓萱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花了几天时间深入班级,与学生们交流。

她发现,霸凌者往往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才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关注和满足感;而受害者则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敢反抗。

针对这些情况,墨晓萱和学校领导、老师们一起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反霸凌方案。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每周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由专业的心理老师为学生们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同时,设立了“心灵小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私密的倾诉空间。墨晓萱还亲自培训了一批学生志愿者,让他们成为“心灵使者”,在同学之间传递温暖和关爱,及时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霸凌行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