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墨晓萱便已起身。

窗外的鸟鸣声清脆悦耳,她却无心欣赏,脑海中全是即将到来的与周嬷嬷的考核。

小桃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看到自家小姐已经端坐在铜镜前,眼神中透着前所未有的专注。

“小姐,您起得可真早。”小桃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拿起梳子,为墨晓萱梳理头发。

墨晓萱对着镜子,挤出一丝微笑,“小桃,今日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可千万不能出岔子。”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还有更多的坚定。

用过简单的早膳,墨晓萱整理好衣衫,深吸一口气,朝着周嬷嬷的住处走去。一路上,她都在脑海中回顾着诗词,每一个字词、每一处典故都反复琢磨。

国公府的花园里,花朵娇艳欲滴,平日里这美景或许能让她驻足欣赏,可此刻,她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上面。

终于来到周嬷嬷房门前,墨晓萱定了定神,抬手轻轻叩门。

“进来。”周嬷嬷沉稳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墨晓萱推开门,恭敬地行了个大礼:“嬷嬷,晓萱前来接受考核。”

周嬷嬷坐在主位上,打量着眼前的墨晓萱,微微点头:“嗯,来了就好。坐下吧,咱们这就开始。”

周嬷嬷先是出了一道关于诗词格律的题目,墨晓萱略作思考,便条理清晰地回答起来。

她的声音清脆,语速适中,每一个观点都阐述得有理有据。周嬷嬷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接着,周嬷嬷又给出一句上联,让墨晓萱对下联。

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墨晓萱在心中反复思量,片刻后,给出了一个工整又巧妙的下联。

“不错,看来你确实下了功夫。”

周嬷嬷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我再问你,若是让你以春日为题,作一首七言律诗,你能做到吗?”

墨晓萱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迅速浮现出无数的意象和诗句。片刻后,她缓缓开口:“春日暖阳照翠枝,繁花似锦映清池。燕归檐下寻旧梦,风抚林间赋雅诗。蝶舞翩跹添韵致,云舒变幻展风姿。时光正好情无限,莫负韶华莫负时。”

周嬷嬷听完,眼中满是惊喜:“好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还蕴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朝气。”她站起身来,走到墨晓萱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孩子,你这本事,定能入那管家的眼。我这就去帮你走一趟,争取拿到诗会的邀请函。”

墨晓萱心中大喜,连忙再次行礼:“多谢嬷嬷!晓萱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离开周嬷嬷的住处,墨晓萱只觉得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回到自己房间,她立刻开始准备参加诗会的事宜。她翻出自己最好的一件月白色绣兰花的罗裙,仔细检查有没有瑕疵。又挑选了一支温润的玉簪,想象着搭配起来的样子。

然而,国公府里的消息传得极快,墨婉莹很快就得知了墨晓萱在周嬷嬷那里的表现。她气得在房间里摔了好几个茶杯,“这个墨晓萱,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能耐了!”她的贴身丫鬟小翠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慰:“小姐,您先消消气。要不,咱们再想个办法,让她去不成诗会?”墨婉莹眼珠一转,脸上露出一丝阴狠的笑容:“哼,她不是想出风头吗?我偏不让她如愿。”

第二日,周嬷嬷带来了好消息,礼部尚书府的管家答应给墨晓萱一张邀请函。墨晓萱满心欢喜,可就在她准备接过邀请函时,却得知邀请函在国公夫人那里。原来,墨婉莹在得知消息后,抢先一步在国公夫人面前哭诉,说墨晓萱不懂规矩,去了诗会会丢国公府的脸,还添油加醋地说了许多墨晓萱的坏话。国公夫人本就对墨晓萱得宠有些不满,便扣下了邀请函。

墨晓萱得知此事后,心中又气又急。但她没有慌乱,而是静下心来思考对策。她深知直接去找国公夫人讨要,只会碰一鼻子灰。于是,她决定先从国公夫人身边的丫鬟入手。经过一番打听,她得知国公夫人的贴身丫鬟小红近日因为家中有事,正愁眉不展。

墨晓萱便悄悄准备了一些银子和珍贵的药材,趁着小红当值的间隙,找到了她。

“小红姐姐,我知道你家中有事,这些东西你先拿去救救急。”墨晓萱真诚地说道。小红看着眼前的银子和药材,眼中满是惊讶和感激:“墨小姐,您这……”墨晓萱微笑着说:“姐姐不必多言,只希望姐姐能帮我在夫人面前美言几句。

我只是想去诗会增长见识,绝不是为了出风头。”小红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墨大小姐如此仗义,我定会帮您。”

小红在国公夫人跟前多次委婉提及墨晓萱对诗会的向往,还说墨晓萱这段时间刻苦研习诗词,就是为了能在诗会上展现国公府的风采,而非丢国公府的脸。国公夫人起初不为所动,可经不住小红三番五次的劝说,再加上她细想之下,觉得若是不让墨晓萱去,传出去旁人或许会觉得她这个继主母过于苛刻。

思索再三,国公夫人终于松了口,同意让墨晓萱参加诗会。

墨晓萱得知消息后,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诗会上好好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日子里,墨晓萱一头扎进诗词的世界,不仅反复诵读经典诗词,还向147请教诗会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提前构思应对之策,力求在诗会上万无一失 。

诗会的日子越来越近,墨晓萱在欣喜之余,也丝毫不敢懈怠。她深知这是自己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在准备诗会的过程中,墨晓萱遇到了一个难题——她对当下诗坛的最新流派和风格了解甚少。

国公府虽藏书丰富,但大多是经典古籍,对于新近的诗词创作趋势记载有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