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海军陆战队之歌#

#祖国的海军#

#将每一滴热血流进祖国的大海里#

#总政文工团新歌#

#海棠血泪#

阎解旷没有想到,不只是军报,就连其他的报纸也报道了,同时,电台也在播报着两首歌。

录音机早就已经上市,不过国内现在有的家庭还是很少,因此,大家听歌的主要途径主要靠单位的宣传部门。

比如工厂休息时间播放歌曲,以及有条件的生产大队。

军队里宣传的主要是《华夏海军陆战队之歌》,工厂和生产大队喜欢播放的是《梦驼铃》。

在这个流行音乐还没有流行的年代,还别说,《梦驼铃》一下子就收获了大家的喜爱。

演唱《梦驼铃》的孟贵兵也一跃成为当红歌星。

阎解旷作为两首歌的创作人,其实人气并不大,对此,阎解旷也早有预见,幕后人员都是如此。

不过虽然阎解旷的名字在听众耳中不显眼,但是在音乐圈子却有了一定的名气。

距离首都比较近的几个音乐单位,都知道了总文工团创作了两首经典歌曲。

……

阎解旷这边还在各个海岛上慰问演出,而在首都的时团长电话接到手软。

虽然电话多,但是时团长表示,这样的机会多来点。

“喂,你说什么?《海军陆战队之歌》和《梦驼铃》?是是是,这是我们文工团创作的,是我们文工团的小同志,想要借人去交流?

不行不行,不是我不愿意,而是阎解旷小同志跟着我们魏政委去海岛驻训部队交流去了……”

“老王,哈哈哈,不用羡慕我们团,你们音乐团也是人才济济,小阎同志还需要多跟着你们这些前辈多学习……”

……

时团长最后挂断电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还是非常灿烂,因为他们团又一次在兄弟单位前露脸了。

以前的老朋友纷纷打电话来打探消息。

确认了阎解旷真的有才之后,纷纷打着交流的旗号想要挖人。

比如津门音乐团团长、《歌唱祖国》创作人王团长,他们两个单位距离非常近,且都是有大佬坐镇的音乐团。

虽然性质和单位内容不一样,但是谁让津门音乐团这些年实在是太过耀眼了呢。

从《歌唱祖国》一出来,瞬间就红遍全国,尤其是还得到了主任的夸赞和推荐。

在众多的歌曲中,能得到这一殊荣的也就只有国歌能胜出了。

除了王团长打了电话,音乐家协会也来电了。

说起来,他们文工团创作部大多都是音乐家协会的人。

想到协会主席、《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吕主席来电,时团长也在考虑接下来几年考察一下阎解旷,接着让阎解旷能加入协会。

另外来电的还有几个好友。

“也不知道去海岛慰问的团队怎么样了?等小阎同志回来,一定要和魏政委商量一下后续小阎同志的发展问题。”时团长心想。

接完老友的电话,时团长接着打给了各个地方的文工团,要求下面的队伍一定要会唱《海军陆战队之歌》。

这一首歌是强制要求全军会唱的,尤其是海防的部队。

作为总政,统管着全国各个大大小小的文工团,不是个地方优秀人才,还真的不一定能进来。

军报以及电台的宣传,阎解旷创作的两首歌,随着这时间的推移慢慢宣传推广开来。

军队里面喜欢唱的是《海军陆战队之歌》,而地方上则是喜欢《梦驼铃》。

这个年代大多数歌曲都是红歌,流行歌根本没有。

就连国外的流行歌都还没有起来呢,更别说内地了。

因此,《梦驼铃》一出来,瞬间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欢,这首歌也成为了工厂,学校最喜欢播放的歌曲。

1967年十月。

南方天气还是有些炎热,但是北方几乎已经全面降温了。

四九城。

红星小学。

冉秋叶打扫完落叶,走进教师办公室,看了一下时间,还剩十分钟就要下课了。

自从运动越演越热,冉秋叶被学校通知不能再进行授课。

不过因为她登报和家里面断绝了关系,因此倒是没有被开除出学校。

不再上课之后,冉秋叶被学校安排做杂活,打扫卫生,学校食堂帮厨以及管理教具等等。

这些活都是她干的。

虽然最开始非常不适应,但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比起下乡的父母,她的情况好了许多,还能拿到最低一级的工资,能帮衬一下家里。

所以,对比其他来说,冉秋叶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生活方面,傻柱对她也很好,除了偶尔要提防秦淮茹之外,其他的都还好。

因为答应要给聋老太太养老,且不介意照顾易中海晚年,所以这两家不会给他们两口子添堵,同时还会帮着他提防秦淮茹。

“冉老师,有新的磁带。”

冉秋叶的思绪给打断,看着同事李老师递过来的磁带好奇问道:“唱片厂重新出唱片了?”

“是,有两首新歌,这磁带可是我好不容易抢到的,我还在报纸上看到那两首新歌的宣传了呢。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首《梦驼铃》,海棠血泪,说实话,虽然我是老师,但是还真正的不一定早知道“秋叶海棠”的故事。

以前关于海棠,只知道主任很喜欢,谁能想到这背后还有那么多的血泪史的。”李老师感慨说道。

冉秋叶接过磁带,看了一眼上面的歌曲。

一共十首歌,两首新歌排在最前面。

当冉秋叶看到作词作曲那熟悉的名字的时候愣了一下,说道:“阎解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