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亮的一篇调研文章,《城南鸽子窝见闻录》放在汪丙炎书记的桌上已经有两天了。
文章并没有表达任何作者个人的任何观点,只是以记叙文的形式,详细描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黑市这种产物,从饥饿年代开始出现,就屡禁不止,特别在十运会期间,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说实在话,在物资极度缺乏的那些年,它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不管它规不规范,互相调剂确实帮助很多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汪丙炎已经反复看了很多遍这篇文章,此刻,他苦笑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稿纸,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永亮,你过来一下!”
正在外间办公的安永亮听到里屋的汪书记叫他,快速地来到了汪丙炎的办公桌前。
“坐!”
汪丙炎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顺带捏起了桌上的一根香烟,点燃了,猛地吸了一口。
“是不是今年的返销粮计划又要缩减了?”安永亮轻声问道。
要说他每两个月就要为往老家寄一次粮食发愁,汪丙炎又何尝不是每年都要为这北望市的几百万老百姓的口粮发愁。
北望市是豫北省的一个大市,下辖五个县,合计人口有将近三百万,每年从春耕之后到秋收之前的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靠国家的返销粮维持着粮食供应。
汪丙炎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着,眼睛盯着自己的茶杯,悠悠地叹了一口气。
“去年北方多省发生了大面积的雪灾,支援灾区是必须要做的,已经定了,今年的返销粮全省都要缩减百分之二十以上,这样一来,咱们市里这粮食缺口造成的困难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这个事作为口头传达,不发文件,下午开会的时候,你记得作为纪律交待一下。”
安永亮默契地应了一声,继续认真听着。
“你这篇文章我看了,谈谈你的想法呢?”汪丙炎抬起头,饶有兴趣地看向安永亮。
虽然这篇文章没有观点,但安永亮心里显然是有想法的。
汪丙炎去省里开会时,他就隐约感觉到了今年的返销粮一定是一个让汪丙炎头疼到问题,所以此刻他没有迟疑,便开口说道。
“城南的鸽子窝我连续两天去了两次,分别买了一百斤玉米面和一百斤大米,价格和市面上的行情一致,甚至一次性购买一百斤还可以便宜一点点。
粮食的质量非常好,这一点让我很是疑惑,真得搞不明白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这种高质量的粮食。
而且供应量还很不小,我打听了一下,他们一天就卖三千斤,卖完为止,据我观察,基本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售罄了。
至于是不是还有其它销售渠道,我还没来得及去打探,毕竟除了最大的城南鸽子窝以外,其它城区也有一些小鸽子窝存在。
从我跟一些同样去买粮的聊天中得知,这个粮食渠道也就在最近出现不久,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家庭粮食不足的困境,当然,目前也只局限于北望市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