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题颁下,洪宏快速浏览,是关乎如何化解大秦边疆游牧民族与内地农耕百姓的矛盾冲突,并兼论在灾年施政以抚民心。

他微微闭目,思绪飘飞。

瞬间,他仿佛置身于边疆风沙之中,看到牧民逐草而居的艰辛与对中原物资的渴望;

又仿若回到故乡的灾荒之年,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满是对生存的渴望与对官府的期待。

洪宏深吸一口气,挥毫泼墨。

先论边疆之事,他写道:“游牧之民,性本豪放,逐水草而生,其与我农耕之民,交易不通,隔阂自生。

宜设互市,定规立矩,使牛羊马革换我粟米布帛,文化亦随之交融,可减冲突之患。

再遣善言能吏,宣我大秦恩威,教其耕种之术,引其定居之乐。”

笔锋不停,又述灾年之策:“灾年施政,首在开仓济民,然亦防奸商囤货居奇,当严令平价粜米。

可募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缮城筑路,此一举多得,民有所食,亦增大秦国力。

且税赋宜减,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方能保我大秦根基稳固。”

洪宏书写之时,殿内寂静无声,唯闻笔尖与宣纸摩挲之音。他文思泉涌,言辞恳切,每一字皆倾注心血,浑然不觉时光流逝。

待写完最后一笔,洪宏搁笔,长舒一口气,额头上已布满细密汗珠。他昂首而立,静候评判,心中满是对大秦未来的憧憬与自己壮志得酬的期待。

他的答案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而李飞则凭借其出色的文采,将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其观点也颇具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赵启元在经学阐释方面依然表现出色,他的答案严谨规范,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经学功底。

王宇则在回答问题时,充分发挥了他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流畅自然,观点阐述深入浅出,给嬴政、扶苏和考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殿试结束后,洪宏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最终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全力以赴,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过。

而这场殿试,也将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激励着他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嬴政与扶苏退入偏殿,案上烛光摇曳,映照着二人凝重又深思的面容。

嬴政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威严:“此次殿试,诸生表现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洪宏之策务实,深谙民生疾苦与边疆症结;李飞文采斐然,有气吞山河之势;赵启元经学深厚,可正朝纲典制;王宇能言善辩,才思敏捷亦不可小觑。”

扶苏微微点头,应道:“父皇所言极是。儿臣观洪宏之策,若施行于边疆与灾年,或可解当下燃眉之急,且利在长远,能使大秦与游牧民族关系缓和,于灾年凝聚民心。”

嬴政踱步,目光深邃:“然李飞之文采,可扬我大秦国威,其文若传于四方,亦能震慑他国。赵启元引经据典,可使我朝施政于经典有据,安抚儒林。王宇之才,于外交、宣政等场合亦大有可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