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朝会,嬴政高坐于皇座之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下的群臣。“朕今日想听听,大秦接下来该如何走?”

朝堂上一时寂静,片刻后,扶苏出列,恭敬地行礼后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将六国贵族迁至咸阳,集中管控。他们在旧地势力犹存,若不加以约束,易生祸乱,扰乱大秦安宁。”

一位老臣站出来反对“大公子,此举恐会引起六国贵族不满,激起叛乱啊。”

扶苏看向他,神色坚定“诸位,若任其在原地发展,才是真正的隐患。将他们迁至咸阳,给予一定的荣华富贵,同时密切监视,可防患于未然。”

嬴政微微点头,示意扶苏继续。扶苏接着说道“再者,民生之事不可忽视。大秦刚定,百姓急需休养生息。

朝廷应减轻徭役赋税,让百姓能安心耕种劳作。可派遣能吏前往各地,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更多的农田,提高粮食产量。”

又有大臣进言“可陛下,如此一来,朝廷收入会大减啊。”

扶苏回应“朝廷可在商业上另寻财源,适度鼓励商业发展,合理征税。同时,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节省用度用于民生建设。”

嬴政听后,看向群臣“众爱卿以为如何?”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朝堂上顿时如炸开了锅一般,群臣争执之声此起彼伏。

右丞相冯去疾满脸涨红,拂袖而出,高声道“大公子,六国贵族迁至咸阳,此乃大谬!彼等心怀旧仇,若聚于一处,如干柴遇烈火,必燃大乱。咸阳乃大秦根本,怎可冒此大险?”

扶苏神色凛然,上前一步“丞相,六国贵族散于旧地,犹如暗刺,随时可刺向大秦。集中于咸阳,可在我大秦眼目之下,有何异动,皆能迅速处置。若任其发展,待其羽翼丰满,才是祸乱之源。”

御史大夫冯劫眉头紧皱,大声反驳扶苏的民生之策“大公子,轻徭薄赋虽善,然如今大秦百事待举,北有匈奴虎视,南有百越未平,所需钱粮、人力浩繁。

若此时减少徭役赋税,国用何继?至于兴修水利,此非一日之功,当下实难施行。”

扶苏目光如炬,看向冯劫“御史大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百姓疲于徭役,困于赋税,国亦不国。

边境之事可从长计议,先安内方能攘外。水利之功,利在千秋,不可因一时之难而弃之。”

这时,蒙毅出列,拱手道“大公子,修驰道虽是善举,但如今国力有限,且此举易使百姓怨声载道,还望大公子三思。”

扶苏微微皱眉“蒙将军,驰道关乎军事与政令畅达,虽有劳民之嫌,但只要妥善安排,可使百姓轮流服役,不致负担过重。且此为长远之计,不可因噎废食。”

将军王贲面露不屑“哼,大公子,汝之言不过书生之见。汝未曾历沙场,不知军事之重。若钱粮不足,边境有失,大秦危矣。汝之策,太过理想化。”

扶苏面无惧色“王将军,军事固重,但民生乃根本。无民之支持,何来大秦之安稳?若百姓安居乐业,踊跃参军,边疆何愁无守?”

廷尉李斯一直沉默,此时却缓缓开口“大公子,汝之策虽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变数太多。六国贵族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民生之策亦需谨慎,稍有不慎,大秦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