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刀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手术刀”乐队,他们怀揣着对摇滚音乐的热爱,穿梭在各个小舞台之间,渴望能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当时的演出市场并不景气,留给他们这样小众乐队的机会少之又少,演出所得的收入也十分微薄,有时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成问题,在重重困境之下,乐队最终无奈解散。

祸不单行的是,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原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妻子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和看不到头的困窘日子,在女儿出生一个多月后,忍痛选择了离开这个家,留下刀郎独自面对生活和梦想的双重考验。

但刀郎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而是继续埋头于音乐创作。

他深入新疆等地,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别具韵味的歌曲。终于,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一经发行便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开来,销量高达270万份,盗版销量更是超千万份,大街小巷都回荡着他那沧桑而又极具感染力的歌声,一时之间,刀郎可谓风头无两。

然而,树大招风,这巨大的成功也将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到了主流音乐圈部分人士的排挤和打压。

杨坤在公开场合不屑地称刀郎的歌没品位,直言听他的歌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甚至大放厥词说刀郎的出现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

那英也站出来表态,强调音乐不能仅用销量来衡量,毫不留情地批评刀郎的作品缺乏审美性,难登大雅之堂。

还有其他一些歌手也随声附和,表示刀郎的爆火是流行音乐的悲哀,是对正统音乐审美的一种冲击。

这些来自所谓“专业人士”的言论,如同锋利的利刃,从各个角度刺向刀郎,让他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每一次出席活动,每一次新歌发布,都会伴随着这些负面评价,仿佛一片阴霾笼罩在他的头顶,久久无法散去。

刀郎虽心中愤懑,却也无力改变当时那种局面,最终只能含泪隐退,暂别了他热爱的音乐舞台,让无数歌迷为之惋惜。

而在刀郎隐退的这些年里,外界的争议也并未停止。时不时还有人在一些音乐论坛或者线下交流中,拿他的作品说事儿,质疑他当年的火爆只是一时运气,说他的创作缺乏持续性和深度。

甚至有些年轻的音乐人,受了那些负面言论的影响,都没去好好欣赏和学习刀郎作品中的独特韵味和音乐融合的巧妙之处,就盲目跟风贬低,让刀郎的音乐处境更加艰难。

到了2024年,刀郎凭借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回归,然而却遭遇了被造谣抄袭的风波。

一位名叫王金兰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实名举报刀郎,声称刀郎抄袭了她20首原创作品,甚至连“刀郎”这个艺名也是从她那里剽窃而来,还称刀郎与某人进行权钱交易。

她在举报视频中详细讲述了所谓的抄袭过程及权钱交易细节,斥责刀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照搬她的原创作品,欺骗广大歌迷。

刀郎的经纪公司成都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迅速做出回应,指出王金兰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为虚假,涉嫌侮辱诽谤刀郎。

大部分网友表示相信刀郎的人品和才华,认为王金兰的举报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蹭刀郎的热度。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在网上跟着起哄,继续传播那些谣言,给刀郎又添了不少烦恼。

一些媒体也借此炒作,标题写得十分耸动,吸引眼球,让这件事的热度居高不下,搞得刀郎在专注创作的同时,还得花费精力去应对这些外界的纷扰。

而2022年7月,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这个原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阶段,满心欢喜准备开启研究生新生活的姑娘,拿着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医院,想第一时间与病床上的爷爷分享这份喜悦。

她怀着激动又幸福的心情,将和爷爷温馨互动的照片以及记录这一时刻的视频发布到了社交平台上,本以为会收获大家的祝福和点赞,却没料到,一场噩梦就此拉开了帷幕。

照片里她那一头粉色的头发,在一些人眼中竟成了“原罪”,瞬间引发了大规模网暴。

一些毫无底线的营销号,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迅速盗图编起了各种离谱的故事,打着分享“励志经历”的幌子,实则是为了售卖自己的课程。

而众多不明就里的网友,仅凭那一头粉色头发,便开始肆意地对郑灵华进行辱骂攻击。

有人恶语相向,骂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的妖精、红毛怪”,言辞之低俗恶劣让人不忍直视。

还有人毫无根据地质疑她的动机,指责她“吃人血馒头”“拿自己爷爷炒作”,甚至诅咒“老爷子走慢了”这般恶毒的话语。

更有甚者,将她和爷爷之间纯粹的亲情合影,恶意解读为“老少恋”,对他们进行极尽猥琐、不堪的揣测和诋毁,全然不顾这样的言论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郑灵华遭遇的网暴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大网,层层升级,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最初,只是在社交平台的一级评论区里,那些负面的、攻击性的留言如雨点般落下,私信里也充斥着各种辱骂和威胁的话语,每看一条,都像有一根针狠狠扎在她的心上。

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随着网暴的发酵,很快就升级到了五级伤害,她的个人照片被大量曝光,那些人还丧心病狂地对照片进行P图恶搞,把她的形象扭曲成各种丑陋、滑稽的样子,再四处传播,让更多的人对她指指点点。

到了七级伤害的时候,情况更是糟糕透顶,她的亲人朋友也被一一扒出,无辜的家人朋友也开始遭受各种骚扰。

她的年迈的奶奶本就身体不好,听闻这些糟心事之后,更是一病不起,时常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为孙女的遭遇痛心不已,可又无能为力。

而她的那些好友们,也不断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和短信,有的是辱骂诅咒的话语,有的则是各种阴阳怪气的质问,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连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且愈发汹涌的恶意,郑灵华虽然身心俱疲,但心中那股想要抗争的劲儿却始终没有熄灭。

她一边积极配合律师整理各种证据,一边四处寻求媒体以及公益组织的帮助,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的力量来让大众看清网络暴力的恶劣本质,还自己一个清白。

她开始参加一些关于抵制网络暴力的线下活动,勇敢地站在台上,眼含热泪地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痛苦与无奈,台下的听众们无不为之动容,不少人当场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言语暴力。

同时,一些有正义感的媒体也纷纷发声,对郑灵华的遭遇进行了深度报道,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环境的整治,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还是有部分冥顽不灵的人继续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试图继续抹黑郑灵华,但随着越来越多理性声音的出现,舆论的风向也逐渐开始有了转变。

一些曾经跟风参与过网暴的网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删除之前的不当言论,并在郑灵华的社交账号下留言道歉,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谅。

然而,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终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抹去的。郑灵华的抑郁症依旧严重地困扰着她,尽管身边有了更多温暖的支持和鼓励,可那些曾经如噩梦般的辱骂声、恶意的揣测画面,还是会时不时地在她脑海中浮现,让她陷入痛苦的回忆和情绪的低谷之中。

而刀郎这边,尽管公司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去应对造谣抄袭的风波,可那一小撮持续起哄的人以及部分博眼球的媒体,还是让这件事时不时地被拿出来翻炒一番。

刀郎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暂时减少公开露面的次数,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他想用更好的作品来回应那些无端的质疑和诋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对音乐的执着从未改变。

在一次接受媒体的线上采访时,刀郎谈及此事,语气中满是疲惫与感慨,他说道:“我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本以为只要用心做音乐就好,可没想到还是要面对这么多无妄之灾。但我不会被这些打倒,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好的音乐终究是能经得起考验的。”

在农村里,欣欣的情况也有了些许变化。村里有几位读过书、明事理的长辈,在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后,站出来替欣欣说话了。他们严厉地批评了张婶等人乱嚼舌根的行为,告诉大家不能仅凭表象就去随意评判一个人,更不能恶意中伤。在这些长辈的影响下,一部分村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对欣欣的态度也慢慢有了转变,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偏见。

可张婶她们虽然嘴上应着,心里却还是有些不服气,偶尔还是会忍不住小声嘀咕几句,但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传播那些谣言了。

欣欣感受到了村里氛围的变化,心中那股对家乡的热爱又开始慢慢复苏,她想着或许时间真的可以慢慢化解那些误会,让大家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

但无论是郑灵华、刀郎还是欣欣,他们所经历的这些都只是众多因言语暴力而受伤害的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的时代,每天都还有无数类似的事情在不同的角落上演着。

学校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为“假学霸”,从此在班里总是抬不起头,学习状态也一落千丈。

职场上,有员工因为一次项目没做好,就被同事在背后说三道四,质疑能力不行,甚至被传是靠关系才进的公司,搞得压力巨大,差点丢了工作。

网络上,一些普通的创作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只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审美或者观点,就被各种恶评攻击,最后失去了创作的热情,那些充满创意的想法也就此被埋没。

这些都在警示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言慎行,在开口说话之前,多去换位思考,想想自己的言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言语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惩处,让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善意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再让那无骨的舌头成为伤人至深的利刃。

只有这样,那些悲剧才不会一次次地重演,人们才能真正地用话语去传递温暖、传递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