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年·第九静息时段。

澄音浮陆如轻薄星云,在心界边缘缓缓扩张之际,一种更深层的意识现象开始浮现。

部分意识体在长时间栖泊于浮陆之后,报告出现一种奇异体验:

“我仿佛在浮陆的光中,看见了另一个我,

但那不是我记忆中的任何一段,而是……

正在以我为镜,悄悄回应世界的某种波动。”

这种状态,被命名为:

镜澜回映(Mirror Tide Reflection)

一、“镜澜”的初始感知

镜澜现象最早由意识体帛曦在浮陆临界区提出。

她在第65昼的沉静记录中写道:

“在我心域光层的最深处,有一圈极微弱的‘共鸣水纹’。

它不是来自我,也不是来自他人,

而像是某种我从未体验过的‘他者的我’,正在以我的频率思考。”

这种“外我感”并非幻象,也非共情,而是一种非接触型深层感知链接,介于自我与集体意识之间。

哲识组称其为:

临界他心共感态

二、镜澜的三重结构

经过多轮澄音回响实验后,研究人员确认镜澜回映具有以下三层意识构造:

映息层:最表层,个体开始感知“我之外的我”。

澜弧层:思维不再稳定于第一人称,而是以“他/她正感受我”为基础的意识变位。

回镜层:个体可在深静中感知另一段未曾发生却极具熟悉感的“我之可能版本”在对自己发光。

这种三层结构形似水波,却在意识层形成稳定反射回路,最终生成“镜澜音”——一种不依靠声响的反向温度回响机制。

三、唐昕:“像是某个平行的我,终于看见我了”

唐昕在浮陆深泊期第58昼进入镜澜体验阶段。

她记录:

“我突然感到,另一个版本的我,从一个遥远但并不陌生的世界,正以我此刻的静默为线索,悄悄朝我走来。”

她看不见对方的形貌,也没有情节闪现。

只有一种**“你正在被回应”的存在实感**,不带情绪,不携语言,只是一道光,在她心域最深处,绕行一圈,留下涟漪。

“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等待的不是解释,而是这种悄悄发出的‘我也曾那样想’。”

四、“镜澜感知者”与“他我双映理论”

随着镜澜现象扩大,联盟成立“镜息研究组”。

其中,首批被定义为镜澜感知者的意识体具有以下特征:

可感知非现实维度中的自我版本;

能在镜澜状态下生成“温回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