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东西两线的激烈交锋后,蜀汉暂时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然而,林渊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此时,蜀汉内部问题丛生,外部魏吴联盟虽暂时受挫,却依旧虎视眈眈。林渊回到成都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蜀汉的改革大业之中。
清晨,阳光洒在丞相府的庭院里,诸葛亮正与林渊商讨改革事宜。“幼常,街亭一战,你让我刮目相看。如今你提出的改革之策,虽大胆新颖,却也不失为强国之法。只是推行起来,恐怕阻力重重。”诸葛亮轻抚胡须,神色凝重地说道。
林渊微微欠身,恭敬地回应:“丞相,如今蜀汉内忧外患,若不改革,恐难长久。渊虽初来乍到,但深知唯有变革,方能破局。阻力虽大,渊愿与丞相一同担当。”
诸葛亮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好,既然如此,便先从农业改革开始。如今蜀地百姓虽勤劳,却因种植技术落后,粮食产量难以提升。幼常,你有何良策?”
林渊早有准备,他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展开在诸葛亮面前:“丞相请看,这是一种新型的水车,名为龙骨水车。它利用水流的力量,可自动将水提升到高处,灌溉农田。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人力,还能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诸葛亮仔细端详着图纸,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此计甚妙!只是制作这龙骨水车,所需材料和工匠……”
林渊微微一笑:“丞相放心,渊已调查过,蜀地多木材,制作龙骨水车的材料并不难寻。至于工匠,可从各地招募,加以培训。另外,渊还带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种子,如土豆和玉米,它们产量高,适应性强,若能在蜀地推广种植,定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诸葛亮听后,大喜过望:“幼常,真乃天助我蜀汉也!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尽快推行。”
林渊领命而去,他立刻召集了一批工匠,开始制作龙骨水车。同时,他还亲自前往各地,挑选合适的农田,进行土豆和玉米的试种。在推广过程中,林渊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百姓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不愿尝试种植。林渊便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新作物的优点,并亲自示范种植方法。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一些百姓愿意尝试。
在农业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林渊也没有忘记军事训练的改革。他来到军营,看着正在操练的士兵,心中不禁感叹。这些士兵虽忠诚勇敢,但训练方法却相对落后。林渊决定引入现代的军事训练理念,提高蜀军的战斗力。
他将士兵们集合起来,大声说道:“兄弟们,从今天起,我们的训练方式将有所改变。以往我们注重个人武艺的训练,却忽略了团队协作和战术配合。如今,我们要加强团队训练,学习新的战术。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士兵们听后,虽心中疑惑,但还是听从了林渊的命令。林渊首先将士兵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协作训练。他让士兵们相互配合,完成各种任务,如搭建营帐、搬运物资等。通过这些训练,士兵们逐渐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接着,林渊开始教授士兵们新的战术。他利用沙盘,向士兵们演示各种战术的运用,如包围战术、突袭战术等。士兵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林渊耐心地解答,直到士兵们完全理解。
然而,林渊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派的官员对他的改革措施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林渊的做法违背了祖宗之法,会给蜀汉带来灾难。在朝堂上,这些官员纷纷向林渊发难。
“林渊,你推行的这些改革,看似新颖,实则是在破坏我蜀汉的根基。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一位老臣满脸怒容地说道。
林渊不慌不忙地回应:“大人,时代在变,我们不能一味地守着祖宗之法而不知变通。如今蜀汉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若不改革,如何能抵御外敌?祖宗之法虽好,但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推行改革,是为了让蜀汉更加强大,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祖宗打下的江山。”
另一位官员冷哼一声:“哼,说得好听!你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懂什么治国之道?你推行的这些改革,不过是异想天开,只会劳民伤财。”
林渊微微一笑:“大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农业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新的农作物试种成功,龙骨水车也在逐步推广。军事训练改革也在有序进行,士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岂是一句‘异想天开’就能否定的?”
面对林渊的有理有据,保守派官员们一时无言以对。但他们心中依旧不服,暗中寻找机会,企图破坏林渊的改革。
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站了出来,他力挺林渊:“诸位,幼常的改革措施,皆是为了我蜀汉的长远发展。如今蜀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团结一心,支持改革。若有人故意阻挠,便是我蜀汉的罪人!”
诸葛亮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保守派官员们不敢再轻易发难。林渊对诸葛亮投去感激的目光,他知道,若没有诸葛亮的支持,自己的改革之路将会更加艰难。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