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首”和秦朝时期的“黔首”差不多是一个意思。黎和黔都有黑色的意思,而首便是头的意思。顾名思义,黎首和黔首就是黑色的头。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夏朝人崇尚黑色,喜欢用黑布包头。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一眼望去一片黑头,所以“黎首”就成了百姓的代称。
与此同时,秦朝也自认为属于水德,同样崇尚黑色,将普通民众称为"黔首"。《礼记·祭义》中有记载:"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对此注释道:"黔首,谓民也。"而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那么,"黎首"与"黔首"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渊源呢?这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或许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语言演变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够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或差异。这个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期待他们能给出更准确的答案。
“爱育黎首”的意思是育黎首以爱,用仁爱抚育自己的百姓黎民。古往今来,那些备受赞誉的明君圣主往往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推行善政。他们通过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举措,为百姓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种以爱抚育百姓的方式,能够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下面我们说“臣伏戎羌”。
什么是“臣”呢?“臣”的金文像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在下面向上望过去时,看到眼睛处于竖立的位置,所谓的横眉立目,自然就有了一种屈从的恐慌。臣的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大意是服务于君主为臣。《广韵》:“臣,伏也。仕于公曰臣,任于家曰仆。”臣出仕于国家的为臣,任职于私家的是仆。在这里臣是“使之称臣”的意思。
“伏”《 说文解字》:“司也。从人从犬,犬司人也。”(这里的司同“伺”,伺候。)司者,臣司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所以可见伏的本意是狗伺候人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降服,是顺服的意思。
“戎羌”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有的说是一个民族,有的说是两个民族。他们是周朝时期华夏西部的民族。当时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我们先说一下“戎”,《说文解字》: “兵也。从戈从甲。”其本义是兵器的意思。而《礼记·王制》也给戎做了个定义: “西方曰戎”,意思居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从这个意义来讲, “戎”是整个华夏西部少数民的总称。
再说说“羌”,《说文解字》: “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bó)人、僬侥(jiāo yáo),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羌”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西戎里面的牧羊人,应该属于西戎的一部分。
“臣伏戎羌”这句话的意思是征服并臣服于戎、羌等周边少数民族。之所以特别强调“臣伏戎羌”,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除了戎、羌两族外,中国周边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然而,由于西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相对强悍,他们对华夏民族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其次,几千年以来(除了近代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威胁往往来自西部或北部的少数民族。例如,在周朝中叶,西戎曾经入侵中原地区,当时的西戎被称为犬戎。这次入侵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阳,标志着东周的开始。此后,各个朝代都面临着来自这些少数民族的威胁。不过,随着华夏民族的逐渐强大,这些民族也慢慢与汉族融合,并逐渐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最终,它们成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部分。
这里虽然讲的是王道,但中华历史不仅仅是王道治国一个历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经了多种治国理念和实践。我们前面讲了在中华的历史进程中,治国之道经历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这四个过程。到了东周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春秋时期,王道逐渐式微,被霸道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战争频繁爆发。此时,霸道成为主流,国家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来争夺霸权。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更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一种治国理念都有其适用的时代和背景,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着社会的需求。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句的意思:有能够的仁爱君王让百姓受益、让社会井然有序的政策,人民不断富足。这就是“爱育黎首”。随着国家不断地强大,周围的少数民族自然而然就会心悦诚服,来投靠与归拢,也就是“臣伏戎羌”。这两句话展现了王道治国强大的魅力,这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治国理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