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的海战战术深受大舰巨炮主义的影响,日德兰海战便是这种战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舰队排成战列线,进行对冲。

这种战术将战列舰视为海战的核心,依靠战列舰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主炮口径来决胜。

然而,这种战术机动性极差,一旦舰队的阵型被打乱,就很难重新组织有效的攻击和防御。

以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的表现为例,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战术执行过程中,由于战列线战术的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出这一优势。

德国舰队虽然在战术上更为灵活,但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使得他们最终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战斗中,双方舰队主要依靠目视观测来确定目标位置,然后用主炮进行远距离射击。

这种作战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天气和海况的影响。

潜艇在 1915 年的海战中主要承担破交任务,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潜艇破交主要依赖目视侦察。

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才能观察到周围的商船和舰艇,这就使得潜艇在执行任务时面临很大的风险。

一旦被敌方发现,潜艇很难逃脱水面舰艇的追击和攻击。

水面舰艇在反潜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当时的反潜设备主要是声呐,但声呐的性能还很不完善,探测距离有限,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的潜艇都给对方的商船和舰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双方也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反潜技术。

例如,英国开发了 Q 船,这种伪装成商船的反潜船,通过诱骗德国潜艇上浮,然后用火炮和鱼雷进行攻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1999 年的现代海军舰队已经构建起了先进的网络中心战体系。

以典型的驱逐舰为例,它们配备了 32 单元以上的垂发系统,这使得战舰能够同时搭载多种类型的导弹,如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等,从而具备应对空中、水面、水下多维威胁的能力。

中国的 052D 型驱逐舰就装备了 64 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 “海红旗”-9B 防空导弹、“鹰击”-18 反舰导弹等多种导弹。

“海红旗”-9B 防空导弹的射程可达 200 公里,能够有效地拦截来袭的敌机和导弹;

“鹰击”-18 反舰导弹则采用了 “亚超结合” 的飞行模式,在大部分巡航段使用涡扇发动机进行超低空自导飞行,速度为 0.8 马赫,在距离目标大概三四十公里的时候,会抛掉巡航段的弹体,然后启动固体火箭发动机,加速到 3 马赫进行末端的超音速突防,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和命中率。

在反潜方面,现代舰队依靠舰载直升机与无人机建立起了立体反潜网络。

舰载直升机可以携带反潜鱼雷和吊放声呐,对潜艇进行搜索和攻击。

无人机则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侦察,扩大反潜的范围。

美国的 P-8A 反潜巡逻机,它可以携带多种反潜武器,如鱼雷、深水炸弹等,并且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声学探测设备,能够对潜艇进行高效的搜索和跟踪。

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战术是现代海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

这种战术通过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连续发射多枚导弹,使对方的反导弹抗击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和摧毁目标的目的。

在 1982 年的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就曾使用 “飞鱼” 反舰导弹对英国海军舰艇进行饱和攻击,取得了显着的战果。

当时,阿根廷海军的 “超级军旗” 战斗机发射的 “飞鱼” 反舰导弹,成功击中了英国海军的 “谢菲尔德” 号驱逐舰,使其遭受重创。

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国纷纷全力动员战争潜力。

英国作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凭借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可动员全球殖民地资源。

从印度的黄麻到澳大利亚的羊毛,从加拿大的小麦到南非的黄金,这些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为其战争机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在海军方面,英国的造船厂全力以赴,为战争建造各类舰艇。

其海军造船厂的年产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虽然具体数据难以精确统计,但据估算,仅英国本土的海军造船厂年产能就超过了 50 万吨,加上其殖民地的造船厂,总产能更是庞大。

这些新建的舰艇不断补充着英国海军的力量,使其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

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潜艇狼群战术,给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频繁出击,以狼群的形式对协约国商船进行攻击。

据统计,德国潜艇狼群战术在高峰期月均击沉 50 万吨商船,这一数字对协约国的物资运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许多商船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的货物和人员损失惨重。

为了应对德国潜艇的威胁,协约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反潜作战,这也分散了协约国的战争力量。

日本在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八八舰队计划,这一计划对其国内的钢铁产能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八八舰队计划旨在打造一支拥有 8 艘战列舰和 8 艘巡洋舰的强大舰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不断加大对钢铁工业的投入。

据估算,八八舰队计划消耗了日本 30% 的钢铁产能,这使得日本在钢铁资源的分配上不得不进行权衡和调整。

为了满足舰队建造的需求,日本一方面加大国内钢铁生产,另一方面积极从国外进口钢铁资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