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在贾政上书十天后,经历一番激烈的暗中角力,朝廷对此事的态度终于统一且明确:户部、工部都有了铸币之权,各管一摊,计划先行试点半年。工部铸币由忠顺王统一调度、管理,以工部节慎库100万两白银铸银币120万,以工部宝源局库存制钱1000万铸造铜币若干。户部铸币由义诚王督办,以户部宝泉局库存制钱2000万为本,铸造以一敌百、以一敌五十的“乾源大钱”以充国用,半年之后看市场反应再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简单估算一下,试点期间,不算“大钱”,皇帝可增收大约数十万两的铸币税。
消息传出,浙江、福建等海西银元充斥的地方也不管试点不试点的,立即上书朝廷要求开办本省的铜元局和银元局,被内阁严旨申斥,这才打消了念头,但暗中开始沟通忠顺王,铸造机器,准备半年后一待朝廷同意,就立马铸造新型钱币。
没办法,从上到下都缺钱,而且之前的银子、制钱在使用时太不方便了。偌大一个国家,每个人出门都要自备一把剪刀和小称,为的只是付钱、收钱的时候能让自己放心——这简直是太荒唐了。
贾政、贾宝玉、贾瑞、詹光、程日兴、贾芸、秦钟在荣禧堂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除了贾政,后面这些人都是传旨太监特意叫过来的,明面说是为了节省传旨的功夫,更多恐怕也是为了让这些人增加些声望,毕竟荣禧堂不是一般人可以进来的,能在这里接受皇上的赏赐,绝对是无上荣耀。
更何况,这些人不少还是份属少年,此时受赏可谓一生一大乐事——皇帝恐怕也是乐见其成的。
贾政,官升一级为工部营缮司郎中,正五品,属于营缮司四郎中之末,但总算是升了一级。
本朝官制脱胎于前清、前明,但又有所增益。工部虽是六部之末,夙有“贱部”之称,编制却是颇为庞大,仅营缮清吏司就设郎中四人,正五品,员外郎五人,从五品,主事五人,正六品,经承十一人,正八品。这个规模比前清略小,比前明却是明显增加,大概是因为规模一旦上去了,想降下来就难了。
贾政是从主事开始干起的,观政三年,升员外郎用了差不多六年,这还算正常,但升郎中竟足足熬了将近十年。
十年呐,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贾宝玉,赐正六品文散官承德郎,吏部考功司记档,赏银1000两。
本朝散官制度也脱胎于前清、前明,共九品十八级,本来主要是为了给官员定品级,并无实际职务,随着捐纳制度的兴起,逐渐成为一种买官以光宗耀祖的存在,许多商人临终时为了办丧事时好看一点,就会买个散官装点门面。像贾琏捐的正五品州同知,实际就是正五品文散官“奉政大夫”,只不过具体说起来会配一个“某某府同知”名号,以显得好听一点。贾宝玉的这个承德郎,其实也可以叫做“某某府通判”,如果去户部买的话,价格优惠后应该不到千两。难得的其实是吏部记档,相当于之前的功劳吏部有备案,将来入了仕途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累积功劳,如此一来说是“散官”其实已经有几分“实官”的意思了。
贾瑞,赐从六品文散官儒林郎,吏部考功司记档,赏银1000两。
詹光和程日兴,赐从七品文散官征仕郎,赏银200两。
贾芸和秦钟,圣旨口头表彰,赏银100两。
这是荣国府相关的有功人员赏赐,其他受赏人员还有两人。
程思明,举人功名,工部尚书程国华的远房侄子,因此次献策功劳补授实职北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县丞。
张必亮,举人功名,忠顺王幕僚,因此次献策功劳补授实职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令。
这两人都是中举之后多年未中进士,不得已想谋个实缺,但吏部排队待缺的人实在太多了,竞争十分激烈,无奈之下各想奇招,各走门路,趁着此次贾政上书的契机,立下“功劳”,终于脱颖而出,补得实缺,尤其是张必亮补授大县正堂,可谓是羡煞旁人——这可是许多无背景进士都要等多年的官缺。
其实还有一个人,金陵薛蝌,贾瑞原想也给他分润点功劳,估计能得个“正七品文散官文林郎,赏银200两”的赏赐,但最后一刻贾瑞还是建议贾政删掉他。
薛家的内部矛盾太过敏感,贾瑞虽然厌恶薛蟠,可他毕竟是王家的亲外甥,一旦薛蝌受了赏有了“官身”而薛蟠依旧是个“活死人”,薛家可能要闹翻天。那时候,自己这个始作俑者恐怕要被王子腾、薛姨妈、薛宝钗、王夫人恨上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