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流传极广,其实是不太对的,有些短视了,也把读书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学生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考验。

不知道那些作者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那么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网上的文章几乎不能看了。

读书这件事,能够坚持下去,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家长都是如此。

对学生来说,是如何吃得十年寒窗苦的问题。对家长来说,是金钱和精力的投入。

清末民国的时候,留学欧美的花费比留学日本要多一些,所以有钱的留学西洋,钱少一些的留学东洋。

当时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个银元,好的城镇职员收入高一些,一年大概一两百个银元。

而留学西洋的费用一年大概是三五千银元,留学日本应该是便宜一半左右。

差不多大概是如此,我也只是听说,没有严格考证过。情况和现在也差不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钱的大地主家的孩子就多花点,家里钱少点的就少花点,节省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哦,这个钱多钱少只是相对的,普通家庭就没法想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与今天不一样。

那时候只有一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在孩子的留学费用上才会比较轻松的应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当地号称“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穷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想这件事,在养活一个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国内读两三年书可能都要全家拼尽力气了。

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的人回来之后,镀金的效果也比较好,收入也会比较高,后来也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水了,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入窄门的问题,当窄门变成了宽门,那么就会有新的窄门出现。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deng公,当年是去了法国勤工俭学,我专门就此事翻过很多书,当时他家里费了好大劲啊,去了之后做各种杂工,中途还因为没钱辍学过。

但大家知道人家爸爸是谁吗?百度一下喽。虽然是小地方,但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不低于今天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那种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去留学都是如此艰难,这才是真实情况,比现在困难多了。

删掉了几段,毕竟公众号是个公开发言的场所,不是私底下聊天。有些话如果你好心说的很开很透,可能却不被个别人理解。所以聪明的人听别人说话,能听得出话中话。

如果再往前数,在古代,比如清代,老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两,普通私塾一年学费大概是几两、十几两,好的私塾与名师的学费就更高了。

那还只是初等教育,要想求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请名师(一般都是现任或前任官员)辅导,去外地游学,在古代那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通人衣食住行都很艰难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再回到建国后。我们这里读者也有不少以前的老三届,或者家里的老人也有在建国前后上大学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听家里人讲过,当时供一个学生上学的困难情形吧?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人世间》的周秉义、周蓉、周秉坤,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写照。并且他们的结局都是少有的好结局了,与大多数普通家庭比起来,他们的结局绝对已经算得上是喜剧了。

世事变迁,今非昔比。但是所变化的也不过是服装道具,不过是由长袍马褂变为西装,由刀枪改为枪炮。但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舞台上的人也始终都没变。

读书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容易过。

读书上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二是筛选。

以前我们被欺负的时候,很多人仁人志士一直在号召普及国民教育。这些年来在这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结果是国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权利,老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视野开阔了。

但是,教育的筛选作用从来就没有变过,并且会越来越残酷。这也很正常,水涨船高,这是教育普及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所以老百姓感觉读书的性价比变低了,读书变得越来越难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此放弃了读书。

相反,而应该更加重视教育。

读书无用论不是第1次出现,建国之后就出现过好几次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物欲横流,我依然坚持读书是第一等事这一观点。给子孙留再多钱,都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好好读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