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的五华山本是蛇山余脉,蛇山从昆明东北方南下,九起九伏,至螺峰山顿开玉屏,再前则脉分五支,吐出五华秀气,因称“五华”,自古为一方之胜。这座高五百七十八丈1926米的名山因为景色秀丽吸引了无数贵人,先是孙可望在此筑秦王宫,后永历帝在此筑万寿宫,后又成为平西王吴三桂的王府。这位王爷割据云南后开始讲究排场,于山中大营宫室,“益广其址,缭以重垣,俯以杰阁,极土木之盛”。时人记载:“红亭碧沼,曲折依泉,杰阁丰堂,参差因岫,冠以巍阙,缭以雕墙,横广数十里。卉木之奇,运自两粤;器玩之丽。购自八闽;而管丝锦绮,以及书画之属,则必取之三吴,细载不绝,以从园园之好”。
天刚朦朦亮,一位身着锦衣的老者便在王府的后园内舞刀。舞刀者,吴三桂是也,将门出身的他养成了闻鸡起舞的习惯,偃月刀下不知斩过多少名将之头,虽然已经五十八岁的年纪,依然虎虎生风。
“呼”平西王爷猛然收刀在手,身躯不动如山,凝望北方,默默无语。
“王爷是在思念世子吗?”一旁的宠姬八面观音呈上汗巾,温柔地问。男人善变,“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那位“红颜”陈圆圆此时因年老色衰加之与王妃张氏不谐,日渐失宠,隐于王府僻静处吃斋念佛,如今王府内最得宠的便是这位八面观音(小名)。此女曾是明朝礼部侍郎李明睿的家妓,生得国色天香又性情温柔,被李侍郎送于吴三桂后极是得宠。
“唉卫国的那位可汗与满洲的皇帝没什么两样,只会用熊儿的性命要挟孤!岂不知自古成大事者有几人会顾及儿女私情”吴三桂重重地叹了口气。攻破北京后,满清宗室或被屠戮、或被抄家流放,惟独和硕建宁长公主爱新觉罗阿吉格一家安然无恙。长公主是皇太极第十四女,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生下嫡长孙吴世琳。深谙奇货可居之道的莲大可汗不但没对他们一家不利,反而要吃给吃、要喝给喝,十分优渥。当然,绝没有白优渥的道理,隔三岔五地便会命吴应熊给老父亲写信劝降,最近的一封于不久前送达昆明,告诉吴三桂,只要肯待在藩地按兵不动,灭清后大卫国将会封其为镇南王、世镇滇黔二省。
可老奸巨猾的吴三桂又怎会看不破这只是想先稳住自己的伎俩,若真让卫国攻灭了满清的振武小朝廷,自己恐怕便是他们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打算先下手为强,发兵北上。一则可以增援陕西,二则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为了让北伐更有把握,又派人去广东、福建约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领兵前来相会。虽然如此,毕竟年迈,想到自己的举动可能会给远在北京的儿孙带来不幸,仍然嘘唏不已。
“世子吉人天相,一定会逢凶化吉的”,八面观音猜中吴三桂的心思,柔声抚慰。
“唉还是汝好啊!”平西王爷长叹一声,接过美人递过来的汗巾感慨万千。
——
虽然五华山上的这位枭雄想集三藩之力一同北伐川黔,可靖南王耿继茂屡受台湾郑氏的袭扰,无法派出大军;而平南王尚可喜则立主应集中兵力先援湖广,不肯发兵来云南。伐川黔受益的是平西藩,援湖广平南藩才好扩充势力。平南王爷虽然实力不如平西王爷,可却精明着呢。
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好召集文武心腹议事。他早已定下北伐大计,虽然尚可喜、耿继茂不肯派兵,仍改变不了决心,剩下的只是怎么打的问题。
“如今卫军北上四川,贵州空虚,王爷可由曲靖东进贵州,直取贵阳。这条路线最短,可以速取贵阳。贵阳乃西南要隘,得之则形势在我”,谋士方光琛献计。
“嗯,廷献方光琛字言之有理”,吴三桂点了点头。
“不可!此路虽近,然黔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并不好走。且这一路亲卫的土司众多,若进入他们的领地,必有血战也容易耽搁时日。我军正与卫军在建昌相持,寻甸一带屯有大量粮草。可由寻甸北上东川,经东川、乌撒二府攻入水西,攻取贵阳”,另一位谋士刘茂遐也献策。
吴三桂有些不太明白,问道:“玄初刘茂遐字适才说黔南亲卫的土司众多,进入他们的领地必有血战,耽搁时日。可东川土知府永昌、乌蒙土知府禄承爵、乌撒土知府安重圣皆已降卫,进入他们的领地难道不要血战吗?”
“呵呵,东川土知府禄永昌是弑父自立的,在东川不得人心,其几个弟弟永升、禄永邦、禄永高等皆不服他,破之不难;乌蒙土知府禄承爵年纪老迈胆小,素来是墙头草两边倒,若我军攻破东川,吾料其必降;至于乌撒土知府安重圣乃安坤长子,与满清有仇,最是亲卫。可前些年清军曾攻打过一次乌撒,虽未消灭掉他,却也令其元气大伤。是以,吾以为攻破这些地方并不难。且水西富裕,得之可以养兵,亦可为云南屏障”,刘茂遐仔细解释。
“哎呀,孤得玄初若汉高祖得张子房耶”,吴三桂听罢大喜。此言一出,引得方光琛悠悠地瞅了刘茂遐一眼,自古文人相轻,盖莫如是。
平西王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既然已经定好北伐路线,即刻便统八万大军由寻甸北上东川府,为了以最快速度拿下东川,他以军中悍将吴国贵、高得捷为正副先锋;为了牵制蜀地的卫军,又命吴应麒、胡国柱领军两万继续攻打建昌;同时传令驻于平夷卫的云贵总督赵廷臣领本部兵马攻打普安州,吸引贵州卫军的注意力。
乾元二十三年1666年元月八日,吴军开始北伐。先锋吴国贵、高得捷部的行军速度极快,仅用五日便由昆明赶到寻甸府,然后沿金沙江的支流牛栏江北上。
望着滔滔的牛栏江,吴国贵下了道军令:“沿江畔的芦苇丛而行,不可泄露我军消息”。(本章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